“喂?您好!請問您是高先生本人嗎?”
“嗯,是的。”
“考慮到這段時間您路過或去過武漢,現在了解一下您的身體情況。請問您現在有沒有發燒呢?”
“沒有。”
近段時間,這樣的疫情防控調查電話,平均每天要在全國打出60萬通。在科大訊飛公司醫療首席科學家賀志陽的電腦桌面上,這個數字還在持續跳轉。不過,這些電話并非真人撥打,而是科大訊飛利用先進智能語音技術進行的自動外呼。
在湖北武漢,智醫助理電話機器人一分鐘內可同時撥打900個電話,可減少湖北地區大量基層工作人員的人力投入,摸排效率可以提升百倍以上。過去一個多月,這款機器人已在湖北、安徽、北京、浙江、吉林等28個地區投入使用。
機器人能完成一通電話的基本前提是“能聽會說”“能理解會思考”,但聽清多少、理解多少又是另一回事。“系統剛上線時,信息采集的完整度只有80%左右,一些地區地方口音重,完整度更低。”賀志陽介紹,如何讓系統聽懂方言,提升信息采集的完整度成了他最關心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大訊飛組建核心技術團隊展開攻關。針對武漢話等方言本身的發音及語義特點,人工智能訓練師不斷調整算法和模型,機器通過深度學習提升語義理解、智能交互水平,如今完整度已達90%。
但賀志陽知道,這場戰役還沒有結束。“下一步,針對新冠肺炎患者的愈后管理,科大訊飛將利用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技術開展康復智能護航系統,助力公共衛生防護體系建設。”
據了解,在依托科大訊飛公司建設的智能語音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上,有來自教育教學、社交通信、購物導航等多個領域的眾多開發團隊在持續攻關。“人工智能企業對于這些應用場景的投入,將在未來節約大量社會服務資源,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賀志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