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機器人相關產品已應用到各個領域。
據了解,中國一些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項目中已經開始使用機器人。比如建立大壩,建設引水工程、建設城市以及高速公路等。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中國引起熱潮,比如白鶴灘水電站——世界第二大水電大壩的建設、就應用到了智能機器人,它們參與了大量的工作,減輕了工人的負擔。
曾經幾十年來,建筑行業機器人被認為難以大規模應用。然而,在如今眾多新興技術的不斷推動下,加之規模龐大的基礎設施投資,中國出現了一支規模雖小但正在迅速擴大的建筑機器人隊伍。
有國內媒體舉例表示,引漢濟渭調水工程的高級土木工程師閆俊樂的團隊是中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中建筑機器人的第一批用戶。2018年,他們與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建造了一支自動滾輪車隊。
他表示,機器人的使用正在使中國的建筑業轉變為知識型高科技產業。
引漢濟渭調水工程惠及總計2348萬人的生活及工業用水,同時將歸還原被大量擠占的300~500萬畝耕地的農用水。
該項目涉及兩座巨大的水壩和一條穿越秦嶺山脈的100公里水隧道。
閆俊樂表示,如果沒有機器人壓路機,項目團隊將很難在今年的最后期限前完成施工。
機器人不僅可以緩解工人的疲勞,還提高了施工質量。
也有一些其他團隊在基礎設施項目中使用到機器人。例如在西藏和華北地區建設新水壩的團隊,也采用了類似的技術。
四川大渡河雙江口水電項目將機器人的使用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據了解,該項目的機器人使用了中國新的北斗導航系統和新的5G通信技術。智能壓路機與安裝在施工現場周圍的傳感器相連,并配備了從收集到的數據中學習如何提高性能的設備。與此同時,無人機被用來檢測潛在的環境危害。
這些智能機器與配備人工智能技術的中央計算機相連,以協調人機交互。
屆時,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的幫助下,中國將建成一座312米高的大壩。
引漢濟渭調水工程、四川大渡河雙江口水電項目均是世界級工程。
放眼全世界,想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建成如此龐大的工程都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但是中國信心滿滿,這源自于我們多年積累的技術實力。
5G、北斗、人工智能,是中國正在快速發展的三項“硬核科技”,它們為各行各業提供前進和轉型的動力。
并且我們還可以遇見,這樣的項目會越來越多。
迄今為止,大多數建筑機器人都是壓路機,有的維護機器人可以管理更廣泛的任務,例如用瀝青鋪路。
因此得出結論,這些機器將有助于改善工人工作環境,將工作精度提高50%,將時間縮短四分之一,并將成本降低15%。
不過,因為有的建筑工地非常復雜,無法使用壓路機,有些工作區域形狀不規則,難以避開障礙物,而且通信設備經常在西藏等寒冷、高海拔地區發生故障,所以也需要高強度的信號連接。
本文標簽: 沒點硬核科技真干不了 中國基建練成新絕活兒 拿捏世界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