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卞之琳的詩句放在圖片版權的世界里同樣貼切。
此前,一張黑洞照片讓視覺中國陷入巨大版權糾紛,也牽扯出這樣的疑問:當原創圖片成為一種資產,創作者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使用者下載使用圖片又該如何規避版權風險?
這個問題也已困擾了攝影師王競十多年。從事商業攝影28年的王競坦言,自己什么樣的侵權都遇到過。而區塊鏈的興起,讓王競有了一個有效的維權和避免侵權的工具:區塊鏈存證產生的哈希值成為保護作品版權的依據。
自互聯網誕生,人類碰上巨變時代。5G、人工智能、區塊鏈、共享經濟……科技與通信技術的發展推動“新物種”呈現爆發式增長,技術正深刻改變著人類的生存方式。
所謂新物種,新在前無古人,而出現于2008年一篇學術論文的區塊鏈,是當之無愧的新物種。
這個由中本聰發明的計算機技術新型應用模式正從理論走向實踐,進化、沖擊著各行各業。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普及與廣泛應用,正向數字金融、物聯網、智能制造、供應鏈管理等多個領域的應用場景延伸。像王競這樣應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數據存證與版權保護的應用已不是個例。
如何保護版權,一直是攝影師最頭疼的事。
近年來,版權問題日益得到社會重視。但對于經歷過“免費時代”的中國互聯網,飽受盜圖困擾的攝影師們依舊屢見不鮮。
王競回憶當時的情況說:“沒有公司支撐,單靠個人做版權保護幾乎不可能。”
上世紀90年代,王競在成都開了一家照相館,提供人像、建筑等商業攝影服務。客戶拍攝的照片,王競會到合作的印務公司印制,其中特別滿意的便留下來作為廣告樣片。
一次,王競在一家攝影培訓機構發現,自己的作品竟然被該機構印在招生海報上。原來,這家培訓機構的負責人就是自己曾合作的印務公司工作人員。
“我立馬就給對方打電話,讓他不要再用我的作品,對方先是一陣推脫,最后還是答應撤掉海報。”王競告訴記者,對方認識自己,也自知理虧,維權才有效果。“不過,我的照片都會拷貝給客戶,如果是客戶散布出去,就沒有辦法了。”
當記者問及王競為何不為作品作版權備案時,他搖了搖頭說:“照片太多了,我們小本經營,精力跟不上。”
其實,并非是王競不想維權,而是維權成本太高。
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老主顧上門跟他聊起,在其他影樓廣告中看到他的作品。
王競說,客人只是好奇以為我開了新店,殊不知這些都是盜用的照片。也有好心的客戶勸王競去維權,每次王競都笑著說“你去幫我維權,賠了錢都歸你”。聽到這話,幾乎所有人都笑著岔開話題。
雖然目前王競還不曾把盜圖者送上法庭,但還是咨詢了好幾次律師如何保護版權。
保護措施首先是客戶的簽字。王競會在攝影合同中加入允許作品作為樣片的條款,并由客戶簽字確認。一旦有其他影樓盜用,客戶簽字便成為版權的依據。另外一個措施是“套圖”。王競表示,如果真要上法庭,他會拿出整套攝影作品來佐證對方的哪一張圖片侵權。
如今,區塊鏈產生的哈希值已使圖片版權數字存證變為現實。人到中年的王競平時不怎么上網,但也了解過一些區塊鏈技術的“神奇”。采訪結束后,他興奮地表示,自己愿意試一試:“如果真的有這么方便,用這個技術來保護圖片版權會相當有市場。”
圖片應用市場背后盜版橫行的行業亂象,源于過去原創圖片的確權難題無法解決。
其實,早在2016年10月,由工信部發布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便指出:“使用區塊鏈技術,可以通過時間戳、哈希算法證明一段文字、視頻、音頻的存在性、真實性和唯一性。”
2018年9月7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中進一步明確“當事人提交的電子數據,通過電子簽名、可信時間戳、哈希值校驗、區塊鏈等證據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術手段或者通過電子取證存證平臺認證,能夠證明其真實性的,互聯網法院應當確認”。這一司法解釋確認了區塊鏈技術在司法應用中的合法地位。
不久前,北京互聯網法院在一起執行案件中,依托司法區塊鏈“天平鏈”,將智能合約編入鏈中,成功實現全國首例調解協議的自動執行立案,標志著司法層面對區塊鏈技術的進一步肯定。
區塊鏈逐漸成為版權領域關注的焦點。畢竟,只有作品得到了保護才會有更多的人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分享出來。
有同樣想法的還有成都九寬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段江;這家企業正在為原創圖片、視頻提供區塊鏈版權登記服務。
“每天網上都有大量的視頻、照片產生,但是放到互聯網上并不等于得到版權保護。”段江提到,如果有技術能讓作品上傳的瞬間就獲得版權,對于創造人員來講,不但簡單易用,而且能夠很好地保護創意。
推動文創等其他行業正向發展,區塊鏈技術功不可沒。據了解,去年,成都市版權局登記數在10萬件左右,而九寬科技收到的登記已超過200萬件。
“我們提出一個概念,叫分享即確權。”段江告訴記者,創作者如果不去版權局備案,嚴格上講,是沒有原創內容證據的;然而,去版權局備案又費時費力。“通過我們研發的區塊鏈平臺,作品在被分享出去的瞬間,其登記信息就會被記錄且不可篡改,成為司法上版權保護的依據。”
日前發布的《2019中國區塊鏈公司發展普查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國共有31172家企業的名字/曾用名、經營范圍或產品信息(名稱)中含有“區塊鏈”字樣。另據天眼查數據庫顯示,經營范圍包含“區塊鏈”的川企有268家。關注、研發、使用區塊鏈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科技公司主導的區塊鏈開放平臺“BaaS”正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阿里巴巴、騰訊、百度、華為等都上線了自己的平臺。這些平臺就像是智能手機中的iOS或安卓系統,能為開發者提供最底層的基礎設施,便于他們在平臺上構建不同應用。
不久前,中國銀監會原副主席蔡鍔生在演講中表示,區塊鏈應用是一種創新的經濟模式。而以區塊鏈開放平臺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供應鏈金融平臺,就是其直接作用于經濟生活的結果。
過去,中小企業簽約采購協議后,為填補賬期現金流短缺的問題,會把采購合同向銀行抵押貸款。但在中心化時代,合同數據可能遭到篡改,久而久之,銀行便不再對這類合同放貸,形成銀行和中小企業雙輸的局面。一旦用區塊鏈建立供應鏈金融平臺,合同便不能再篡改,也讓銀行更加高效地把款貸出去,解決中小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問題,用區塊鏈技術賦能實體經濟。
四川大學商學院區塊鏈應用研究中心主任梁學棟認為,區塊鏈應用方面最成熟發展最好的是金融領域,其次是供應鏈領域,都具有解決信用和效率的特征。另外,在數字版權、慈善公益以及一些民生服務領域,比如醫療健康、食品安全等方面都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不過,現階段,區塊鏈的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梁學棟告訴記者,公鏈和聯盟鏈已有不少的技術預研、概念驗證、應用實施方面的案例,但整體還呈現“規模不大、范圍有限、示范性弱”的特點,不過在交易和流通領域仍具有廣闊的應用拓展空間。
“目前,中國已經進入了區塊鏈企業高速發展的時期。”段江說,有國家、政府的支持,企業能夠更快地在這個領域中發展,不過變現還需要等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