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高級研究總監季新蘇以最新發布的Gartner 2019年中國信息和通信技術成熟度曲線為基礎,著重分享了他對于DevOps、私有云和公有云這三大技術的判斷和建議。
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
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傳播途徑看到,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大環境的影響下,2019年的企業投資比2018年更加理性了,企業“走出去”的戰略也有所降溫。
與此同時,Gartner研究發現,中國信息和通信技術產業已經開始將重點放在通過本土可持續的創新能力來構建業務,特別是在人工智能、5G、云計算、機器人和半導體領域。根據這樣的情況,Gartner制定出了2019年中國信息和通信技術成熟度曲線。
近日,Gartner高級研究總監季新蘇接受了《計算機世界》記者的采訪,以最新發布的Gartner
2019年中國信息和通信技術成熟度曲線為基礎,著重分享了他對于DevOps、私有云和公有云這三大技術的判斷和建議。
不是所有技術都能經歷完整周期
熟悉IT產業的人都知道,技術成熟度曲線,也就是炒作周期,描述了創新技術的典型發展過程。曲線的橫軸是時間,表示技術將隨時間發展經歷各個階段;曲線的縱軸是預期,也就是市場的炒作熱度。按照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新興技術共有五個發展階段:技術萌芽期、期望膨脹期、泡沫破裂低谷期、穩步爬升恢復期,以及成熟期。
企業可以利用技術成熟度曲線更好地理解自身感興趣的技術定位、用戶建議以及技術對業務的潛在影響,以此確定企業未來的投資方向和時機;技術廠商則可以通過技術成熟度曲線來更好地理解市場期待的熱門技術,新技術的相關要求,以此優化自己的市場策略。
“但事實上,大部分技術都不能經歷完整的曲線周期,很多情況下發展到中途就‘消失'了。”季新蘇向記者強調,技術成熟度曲線也對應著業務價值和技術部署的時效。按照業務價值,技術可分為顛覆性的、影響度高的、影響度中的和影響度低的。顛覆性越高,對于行業影響度越大,企業需要的部署準備時間就越長。
談到DevOps、私有云及公有云,季新蘇指出,從基礎設施角度來看,企業部署私有云的熱度將慢慢趨于理性,更多CIO開始采用公有云,但是從整體情況來看,距離國內公有云市場成熟至少還有3-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從應用開發的角度來看,與微服務相關的CI/CD、DevOps、中臺戰略都比較火,但是目前幾乎沒有真正大規模生產環境部署的產品。
DevOps:企業做的是微服務還是小服務?
眾所周知,DevOps的核心是用開發運維鏈條,加速整體的交付能力。其運作方式是通過減少每次發布的體量,達到快速發布的目的。它有一個定性指標:如果實現了DevOps,企業可以在上班時間發布生產功能,而不是只能鎖定在周五半夜加班發布。
季新蘇介紹,對于企業來講,實現DevOps可以參考兩個KPI。“一個是MTTV(Mean Time to Value):從有想法到發布,交付的時間越短越好;一個是MTTR(Mean Time to Recover),從生產發現問題到恢復,解決的時間也是越短越好。這是DevOps真正的價值。”
“現在DevOps的市場熱度很高,但大家只看到了好的一面,沒有看到挑戰,其實對企業來說IT轉型的挑戰也非常巨大。在一些領先市場的傳統企業中,大約只有不到20%的數字化相關應用適合采用真正的'微服務'架構交付。”季新蘇指出,其實大部分企業選擇對傳統應用的模塊化改造不是微服務(Microservices),而是小服務(Miniservices),小服務盡可能用分布式架構的長處,對傳統應用的解耦合,模塊化現有應用,使發布做得更“輕”一些,并不是完全自動化。
季新蘇進一步解釋道,“微服務”是新構建的,而通過傳統架構演進的是“小服務”,單體應用可以改造成“微服務”狀態,但需要的代價非常高,往往不如重構;“微服務”應對于互聯網應用,而“小服務”是通過單體架構做解耦、API化來支撐“微服務”。
根據這樣的情況,Gartner為企業做DevOps建議了8個步驟:
第一,“業務驅動”是核心。企業要看其是否適合自己的業務,畢竟不是所有場景都適合DevOps和“微服務”。
第二,要基于企業自身的環境構建、匹配DevOps環境,目前支撐DevOps的技術還在不斷演進。
第三,選擇第一原動力。業務的背書很重要,要確定第一原動力之后再往前走。
第四,建立有能力的交付團隊。團隊成員要具備很強的技術能力,要對目標有要求,能夠突破開發和運維之間的壁壘。
第五,要建立目標和對應的考核指標,在新的交付模式下傳統指標往往很難奏效。
第六,注意局限性。目前有一個很大的局限性是開發和測試的流程沒有銜接,是一個個“豎井”,跨部門的流程很弱。
第七,一些比較激進的企業可以采用工具鏈,即開發、測試、運維,用一套工具。
第八,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先完成一些成果后再看如何擴展。
季新蘇表示:“根據這套邏輯,可以看出DevOps落地其實是非常復雜的。
私有云:為什么會失敗?
談到私有云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季新蘇列出了最常見的兩點:
其一,最主要的原因是企業不能變更運維模式。例如,原來的交付模式比較長,需要三四周,中間包含有需求調研、機器采購、機器安裝配置等。而用了云以后,IT人員要用代碼在三個小時內把機器部署出來。運維從原來基于”技術棧“的角度,變成需要支撐端到端整個交付流程,用軟件的方式交付全棧的計算存儲網絡資源的能力。很多企業沒有意識到,一旦支撐上述交付的自動化流程出錯,需要很短時間恢復,這個模式對于運維要求非常高。
其二,計費模式。過去項目經理傾向于“囤”機器,項目結束后,機器也不回收,以免后續新項目機器資源不足。即使采用私有云,項目經理短時間也不會改變這種習慣。這就導致如果沒有好的計費模式,資源池經常是匱乏的,需要不斷補充新的硬件,而且已有資源使用效率很低。
季新蘇指出,無論是私有云,還是公有云,都需要四個核心能力:標準化、虛擬化、自動化和指標化。
在季新蘇看來,其中最核心的是標準化,最難的也是標準化。據Gartner數據顯示,私有云占企業整體擁有成本的36%,而業務應用遷移到云上占64%。這意味著業務上云的代價要比云物理建設成本更高。“很多時候就是前期標準化沒有做好,才導致后續需要更多的應用遷移成本。”
而虛擬化也不僅僅是硬件虛擬化,主要是要做到資源的“池”化。云計算是規模效應規模效應,非生產環境與生產環境可以設置為兩個獨立的計算資源池池,池里的資源和應用是解耦的,應用應該可以按需使用資源。如果應用需要大規模吞吐,資源不足,就加虛機進去;如果不需要那么多資源,虛機應該可以釋放掉。“要想知道虛擬化或池化做得好不好,可以看一個指標:應用的平均CPU使用率是否可以比較高,如達到60%-70%。”季新蘇補充道,“但是現在大部分私有云或者傳統數據中心的CPU使用率只有10%-15%。”。
自動化是云計算比較關注的能力,往往各個企業在建設私有云與使用公有云的過程中比較重點建設這方面能力。
最后,如何展現價值、不斷提高能力,都要靠指標化。要為現在的交付能力建立一個基線,看看是否能不斷提升這個基線。“如果能做好,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間對于管理的能力要求其實可以做到無縫的,當然實際看來這很難。”
此外,季新蘇指出,治理模式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現在私有云的治理模式多是按照職能來區分團隊。微服務、DevOps、PaaS、IaaS的團隊之間沒有太多協作,大家通常只構建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交付,不關心是否和別人有重疊、是否能和別人兼容,最后往往形成一個個孤島。”
Gartner建議,要給所有私有云提供一個價值主張。這個價值主張來自于要遷移什么、實現什么樣的業務價值。“架構團隊要介入,看如何在云上提供價值,需要技術、流程優化和能力提升。”具體來說,包括:
˙ 技術研究IaaS、PaaS、SaaS,以IaaS和PaaS為主,構建技術以保證技術連續性;
˙ 流程優化要研究DevOps、CI/CD如何做,構建平臺工具層PaaS上才能保證交付工具統一,開發測試能比較好銜接;
˙ 組織設計與能力提升,系統架構要和組織匹配,組織和能力培訓是成功的保證,并補足能力短板,。
公有云:八種遷移方法
現在有目共睹,很多中國企業已經有開始采用公有云的趨勢,而且有些銀行機構已經用得較為深入。但是公有云也面臨著像私有云遷移一樣代價很高的挑戰。
季新蘇列舉出了公有云遷移的幾種做法:
第一,Rehost。在虛機、物理機上怎么跑,遷到云上就怎么跑,應用不做任何改動。這樣的好處是不用改變任何運維流程,就能直接搞定,但壞處是會導致成本增加。因為同樣能力的虛機在公有云的總體擁有成本比相比較物理機還是要貴的。
第二,Refactor,就是從業務場景的角度。例如開發測試可以從7×24小時變成一周5天,每天10個小時,剩下的資源全部釋放。用業務流程再造的方式來匹配云,從而能夠資源節約。在云上,大部分都是基礎設施、代碼,用自動化的方式構建,企業可以手工調整。
第三,Rearchitect,以更節約的資源來改造應用架構。原來的應用只有10%的CPU使用率。在云上可以超過50%甚至更多。這種節約也是很可觀的。另一方面,無需自建數據庫,用開源數據庫這樣License的費用也大大降低。
第四,Rebuilt。讓應用全部下線,按照云的方式建一個云原生應用,它的彈性伸縮都跟云相關。越往上越難,代價越大,好處也越大。
第五是Replace,就是SaaS,相比較成熟市場如火如荼的發展,國內的SaaS屬于慢熱。目前仍需要耐心的培育。
此外,季新蘇還特意強調了MSP(Managed Service Provider)的作用。“因為企業面臨的上云能力和傳統運維能力是完全不同的挑戰,而MSP可以跨私有云、公有云做管理,上云后幫助企業做云的運維,在‘云遷移’方面提供咨詢。”Gartner預測全球市場,2018年5%的企業上云會用MSP,但到了2021-2022年,50%企業上云尤其是公有云都會使用MSP,這將會成為未來主流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