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8月,仿生機器人聲勢浩大,層出不窮,變得越發成熟,我們也已然看到了仿生機器人今后的可喜前景。
小米在8月10日公布了機器狗“鐵蛋”,它的出現也是讓人們大吃一驚,14公斤重量,最快奔跑速度3.2m/s,跳躍、奔跑、打滾、握手、轉圈甚至后空翻等多種動作完全不在話下,也能夠適應斜坡、草地等各種地形,外力干擾下也能恢復平衡。除此之外,其AI視覺識別系統,可實現自主跟隨、導航避障功能。機器狗的入局開始讓人們思考這樣的智能產品是否可以成為人類的陪伴,填補人們內心的空白。“鐵蛋”雖然沒有寵物狗柔軟的毛發,但其高超互動力跟寵物狗絲毫沒差別。
特斯拉一邊研究著車,一邊又跑到人形機器人上了,在特斯拉AI日,Tesla Bot假扮者閃耀登場,馬斯克稱這款機器人會明年推出。大廠的野心逐漸膨脹,在做本職工作的同時,也不忘加碼為自己賦能,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的推出對機器人界又是一項重要推動,載重18kg,8km/h的速度也讓這款機器人能夠應對生活中的多樣場景。軟件上,自研AI訓練芯片D1,Autopilot攝像頭,FSD全套計算設備,視覺神經網絡定位導航及Dojo超級計算機,都讓這款機器人更加非比尋常。
又一家汽車公司要進軍機器人了,可這次卻不是人形機器人,而是機器馬,還是全球首款可騎乘智能機器馬。單看外表,卡通形象讓人誤以為就是個兒童坐騎,其實,它并沒有那么簡單。四足機器人架構,環境多維感知、敏捷穩定運動,智能情感語音交互能力一應具備,在攝像頭和激光雷達的幫助下可識別環境,能夠實現自主運動、目標跟隨、自動避障。小鵬機器馬能在與你一同出行的前提下,輕松緩解你的壓力,累了還能休息下。
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仿生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仍然較為廣闊,不僅在各項領域可以輔助人們進行工作,而且在人類對未知面的探索上也發揮著重大作用。
科技公司紛紛探索機器人領域,也是在為自身的發展布局,就如小米所稱,仿生機器人未來在服務、工程、安防、醫療等領域都蘊含著巨大市場潛力,也能幫助其進行技術布局,夯實專利儲備。此外,仿生機器人中的機器視覺、導航避障、人機交互、AI語音算法等技術可以反哺手機、智能家居等產品,為其它產品線添磚加瓦。
8月的仿生機器人可謂是精彩紛呈了,仿生機器人在之后的每一步或許都會帶給我們驚喜,我們期待看到更多的仿生機器人涌入,與其它智能產品聯合,共同推進智能領域的進一步開拓。